南浔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3/10/31 15:36:00 编辑:浙江之声湖州记者站 点击量:11763

浙江之声10月31日讯(通讯员 李冲),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湖州市南浔区荣获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至此,湖州市及各区(县)全部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也标志着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

据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也彰显着一个地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努力与实践。

图片1.png 

南浔古镇。沈勇强摄

近年来,南浔区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为了让蓝图变为现实,在全省首创成立生态建设指挥部,形成统一指挥、多方联动、务实高效的生态文明指挥体系。建立健全“周督查、月例会、季考核、年评价”机制,将常态督查问题通过“三色预警”、媒体曝光等形式,对标对表倒逼整改,有效化解各类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在全区形成齐抓共管、积极创建的浓厚氛围。先后制修订印发《南浔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2年)》《新时代美丽南浔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湖州市南浔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3-2030年)》等规划文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条条措施的落实、一项项“过硬”的考核,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提供了保障。

图片2.png 

桑基鱼塘。陆志鹏摄

秋日的南浔,满目葱茏、水清岸绿。在和孚镇荻港村,不少游客乘坐亲子游的“摇摇渔舟”迎着阵阵秋风,在清澈的水面上尽享生态之美,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画卷跃然眼前。除了大自然的馈赠,还来自全区上下善作善成。通过率先制定全国首个幸福河湖地方标准规范,该区完成河道生态治理600余公里,建成河湖缓冲带250.6公里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终端1811个,成功销号1253个疑劣水体,打造了7条省级“美丽河湖”“五水共治”五获“大禹鼎”、二获“银鼎”,7个县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及4个行政交界出境断面均保持在III类水质以上,达标率100%。

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中心湖区域,10.6公里的生态缓冲带成了校园里一处网红“打卡地”。秋日里,鸡爪槭、三角枫、水杉等植物,不仅能净化水质,还吸引了白鹭、白鹡鸰、八哥休憩在绿荫之间。河水清,虫鸟归,这得益于南浔科学规划和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生态修复,给河湖支起了一道生态保护屏障。“河湖生态缓冲带既能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防线,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又能美化河流生态景观,也是创新流域生态治理一种新模式。”南浔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治好水,还要管住气、护好土。既要绿水长流,也要空气常新、大地常绿。记者了解到,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南浔在全省率先开展“三电一板”特色行业低挥发性有机物原料源头替代,全区257家木质家具企业、47家电梯企业、31家电机企业实现源头替代全覆盖。全区工业固废、医疗废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安全处置率均达100%,2022年“无废城市”建设满意度列全省第四。

图片3.png 

南浔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现在上班舒心多了,待遇也提高了,工作更有干劲了!”眼下,浙江永昌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环境整洁,工作有序。自从该公司项目采用水性绝缘漆替代工艺,做到油性绝缘漆的100%源头替代,VOCs排放减少约84吨,企业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获得了提升,尾端治理难度有所下降,实现了环境友好型作业。

面对“绿色大考”,不止于此。如今,南浔区“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除了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还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通过传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深挖生态旅游产业链,打造了12个美丽乡村小镇、10条美丽乡村景观线,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深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浔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些成绩的背后,不仅饱含着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喜悦,更凝聚着全区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将加快推动生态循环利用、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共管共治的监管格局。让南浔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让绿色成为南浔共富的靓丽底色。”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分享
浙ICP备05052141号-13 浙江之声频道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1
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