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浙水间丨感受水乡的治水智慧 探寻浙东发展的“水脉”
2018/12/05 12:16:32 编辑:谢一舒 点击量:439

  浙江之声125日讯(记者蔡吉康报道)由浙江省水利厅组织的“行走浙水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媒体采风活动昨天(124日)来到绍兴。媒体团一行先后来到绍兴环城河和曹娥江大闸,感受了水乡绍兴的治水智慧,探寻了浙东发展的“水脉”。

 

绍兴环城河:治水和人居环境共生

  上午十点,媒体团一行来到了绍兴环城河南端的淡江,只见一派“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水乡美景。

  这条环城河历史悠久,它始掘于公元前490年勾践建城国都城时。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绍兴河道失修失管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环城河岸塌、淤深、绿少、水脏等问题十分突出。

  1999年初,绍兴抓住建设城市防洪工程的有利时机,启动实施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经过就抓不懈的整治,新砌高标准堤坎24公里,疏浚淤泥40万立方米,拆迁旧房64万平方米……才有了今天的绍兴环城河。

  环城河整治工程实施后,一方面提高抗洪蓄水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城市框架,串联城郊主要景点,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绍兴市水利局相关人员介绍说,绍兴环城河治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周边治理的规模大。沿河建起了多处公园,让人们的休闲空间扩大。此外,又有机的结合了绍兴旅游城市的建设,提升了水乡绍兴的面貌,让治水与人居环境共生。

 

探寻浙东发展的“水脉”

 

  下午两点,媒体团又来到了浙东引水代表性工程、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枢纽,实地感受了浙东引水工程是如何助力浙东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素称“水乡泽国”,浙东地区更是河网密布,然而,萧绍甬平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830立方米,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2,舟山人均水资源量仅605立方米,属浙江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为破解水资源困境,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浙江以“开源、引调、提升”工程为重点,相继建成了一批“保供水”重点水利工程,形成了多源供给、联网联调的水资源保障格局。

  浙东引水工程,就是其中一项“利在千秋”的引水工程。工程由萧山枢纽、曹娥江大闸枢纽、曹娥江至慈溪引水、曹娥江至宁波引水、舟山大陆引水二期、钦寸水库等6项工程组成,目前除曹娥江至宁波引水结合姚江上游西排工程在建外,其余5项工程已先后建成并发挥作用。截至今年11月底,工程累计引水21.3亿立方米,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浙东引水工程中,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2005年,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在隆冬时节开工。2013年,浙东引水萧山枢纽至引曹北线(曹娥江至慈溪)工程全线贯通正式通水,正是这年夏季,浙东地区出现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80%以上。浙东引水工程随即启动应急引水。历时25天,引水量达8457万立方米,保证了浙东地区工农业生产及环境用水,减少了旱情造成的损失。

  “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建成后,为流域内的群众增加了年均6.9亿方的淡水资源,在各方面都有重大效益。”曹娥江大闸管理局总工程师王柏明告诉记者。

  20146月进入常态化引水至20189月底,浙东引水工程累计引水20.1亿立方米,相当于143个西湖的水量。”浙江省浙东引水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通水几年间,浙东引水工程有效缓解了浙东地区的“渴”;排了引水沿线河网水环境、水质下降的“忧”;保了萧绍地区的“安”。

 

分享
浙ICP备05052141号-13 浙江之声频道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1
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