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深入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2020/11/20 14:14:00 编辑:‬ 吴洋 点击量:11559

浙江之声11月20日讯(记者 涂希冀 通讯员 朱智翔 谷尚辉)走进浙江省台州临海市白沙湾,头顶是蓝天白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碧海,沿着蜿蜒曲折的海边栈道步行,高低错落的乔灌木和色彩斑斓的景观绿植铺展蔓延,包裹着整个海湾。曾经水脏岸乱的景象已再难寻觅。

从水脏岸乱到水清岸美,白沙湾的美丽蝶变得益于台州不断推进实施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近年来,台州市以提升海域海岛生态环境为导向,以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为目标,秉承陆海统筹与修复管控的原则,打出了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控制、入海排污口全面整治提升、围填海有效管控、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船舶港口污染物接收处置转运等一系列"组合拳",重点实施了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大陈岛生态修复等一连串项目,全面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目前,白沙湾项目水环境治理一期工程已完工,改造岸线2.7公里,建成生态游步道,建设海岸公园28万平方米;大陈岛项目2.5公里的侵蚀岸线防护加固工程、86.37公顷的植被恢复工程完工。台州沿海的生态系统进一步修复,魅力蓝湾初步呈现,最近更是得到了国家部委的肯定和国内媒体的关注——在全国首届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媒体座谈会,台州湾作为全国三个美丽海湾典型案例之一在会上作推介。


滨海湾滩治理

白沙湾位于台州临海市临港新城的核心区块,整治修复前,这里是一片外来物种大米草漫延的滩涂和大量人工养殖塘,由于养殖废水的排放,湾内水质较差。加上原有老海塘的防护级别较低和破损,对海水倒灌、岸线侵蚀、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防御能力也很不理想。

海岸线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库,治理势在必行。2011年7月,白沙湾海域海岸整治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经国家海洋局审查同意,临海开始着手治理白沙湾,打造长2.5公里的连绵沙滩、3000亩清澈的海水湖、1000多亩生态滨海公园。



不久,白沙湾岸线整治工程一期就获得了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1200万元。这是浙江省第一个海岸带修复项目,也是全国第一批获得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资助的海岸带修复项目。

2015年,白沙湾岸线整治工程二期获得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4300万元,通过这二次的岸线整治工程实施和海岸公园建设,消除大米草和养殖塘的侵占和污染。同时进行海岸植被恢复,初步实现退养还海、生态修复的目的,形成约2500米的自然生态岸线。

"白沙湾环境杂乱的情况将成为历史,岸线整治工程不仅打造出独特的滨海城市岸线,还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度假休闲目的地。"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胜认为,经过白沙湾标准海塘建设、海岸带整治修复和海岸公园建设,白沙湾已经"大变脸"。

木麻黄、苦楝等形成了防海风、抗盐碱的生态景观;椰子树、银海枣等搭建了热带滨海风光的绿化之美;蓝色系的绿道、七彩的坐椅和塑木的游步道构筑了流动的风景。

站在新建的白沙湾标准海塘上,往外看,海天相映,远处海岛清晰可见。往内看,近3000亩清澈海水湖镶嵌在白沙山等三座山间,水清岸绿,水鸟嬉戏觅食。

"来这里,你会觉得不虚此行。"王胜说,他们不是单纯治理,而是要打造一个还原海洋生态的景观公园。


生态海岛建设

大陈列岛,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由上、下大陈岛和一江山岛等29个岛屿及83座岛礁组成,自然景观独特,港口条件优越。大陈渔场还是全国四大渔场之一,被称为"东海明珠"。

根据《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方案》,到2020年,台州将完成71.03公里的大陆生态岸线整治。作为台州生态岸线整治项目之一,大陈岛生态修复项目自2013年开始便启动实施。



"现在是大湾区建设机遇期。"椒江区农水局党委副书记吴仁斌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开展将会显著提升台州海岸带生态承载力以及综合生态效益。

为此,椒江委托浙江省发规院编制了省级海洋经济与发展试验区规划《高水平建设"两个大陈"规划方案》,谋划大陈"一区五岛"建设,持续推进海岸整治修复、建设生态廊道等蓝色海湾整治计划项目,建设生态岛礁,呈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海岛生态蓝图。



多年来,实施砂质岸线修复、栈道平台、生态廊道、植被恢复……大陈岛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目前,岛上森林覆盖率已达60%,大陈岛也因此荣获了"国家级生态镇"称号。

成效虽已显著,但大陈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还在持续深入。吴仁斌介绍,为让大陈岛下一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更精准有力,他们还邀请了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的专家多次上岛,并在岛上设立观测点,收集拟修复岸线的波浪、潮流、海洋生态环境等数据,为后期的方案设计提供科学数据。

"生态极其脆弱性,需要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吴仁斌说,接下来将通过采取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景观建设等相结合的措施,彻底改变大陈岛现状海岸线的生态面貌,构建美丽海洋生态带,使游客充分享受优美的海洋景观、浓郁的滨海文化,满足亲近海洋的美好愿望。


湾(滩)长制护航

除了项目推进,机制保障也是台州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因素之一,而湾(滩)长制便是其中台州一系列保障机制中的亮点。

台州温岭市石塘镇五岙村,坐落在邻海湾区内。尚亨琴是该村的村主任,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新职务——村级滩长。自此,他每天忙碌在自己负责的海滩上,排查"三无"渔船、违禁渔具,以及乱倒垃圾、乱排废水等现象。



"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通过手机上的湾(滩)长信息管理平台APP拍照,传至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立即就会安排人员处理。"尚亨琴说。

能"随传随到"的湾(滩)长信息管理平台APP,究竟有多神奇?进入APP,点击"开始巡湾(滩)",页面就自动跳转到卫星地图,准确定位巡查的区域和地点。发现情况,就可以在巡滩记录中选择"破坏占用岸线""三无渔船""违禁渔具""入海口排污"等不同选项上报。"证据"可以选用照片、视频、语音等,系统后台有人实时查看并处置,事后会将处置结果以短信的形式通知上报人员。

"不仅我们可以通过APP上报问题处理,村民也可以随时随地上报发现的破坏湾(滩)生态环境问题。"尚亨琴指着不远处的湾(滩)长公示牌说,在村里的公共区域,都设有公示牌,上面写着湾(滩)长的姓名、行政职务、手机号码、职责范围,同时还有举报微信公号的二维码,村民发现问题可即时举报。

如果说湾(滩)长信息管理平台APP、微信公号,让巡湾(滩)工作"尽在掌握",那么无人机就将湾(滩)的每一尺每一寸"尽收眼底"。

在五岙村公示牌附近,一块宽阔的空地上立着一大块电子显示屏。只见一张板凳大小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升空而去,飞向海滩,随即海域监测用海用滩情况便实时显示在操作人员手机上和电子显示屏中。



"无人机的使用,可以监视到湾(滩)长无法到达的区域,从而实现了监控无盲区、无死角。"台州市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湾(滩)长信息管理平台APP、无人机,台州还不断建设完善海洋环境和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综合运用岸基、浮标、视频、遥感等在线监测技术手段,采集湾滩三维实景数据,助力湾(滩)长履行湾滩"管、治、保"职责,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助力、智慧加持的湾(滩)长制工作经验,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驾护航。

"美丽海湾建设是今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台州市海洋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将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和主线,谋划目标指标体系,逐步实现海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渔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目标。"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昌笋说。一幅"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杜甫诗作中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分享
浙ICP备05052141号-13 浙江之声频道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1
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