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乡音敬吾乡——金华婺城籍音乐人陈越新歌《白沙溪》首发
2021/04/16 18:26:00 编辑:曲桐瑶 点击量:42

浙江之声4月16日讯(记者蓝柳丹 通讯员张苑、陈俊)由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引发的全民热议尚在持续,婺城籍音乐人陈越最新创作的新歌《白沙溪》于4月15日首发,以软语乡音倾诉浓浓乡情。

白沙溪旧名“白龙溪”,是婺城的“母亲河”,主流长68.3千米,由沙畈溪口门阵入境,接纳银坑溪、大铺水、左别源等支流,入沙畈水库,经金兰水库后,流经琅琊镇、白龙桥古方村、新昌桥村,在白龙桥镇临江入江口汇入婺江。“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长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千年以来,一汪澄澈的白沙泉润养了百亩良田,收藏了千家明月,海纳了万物浮生。

陈越也是喝着白沙泉长大的孩子。这条家门口的“母亲河”既是他艺术性灵的源头,也是他敬之护之的心河。“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条白沙溪,它从故乡的水土出发,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沁入人生的每一个角落。忧伤、疲惫、迷茫时,它就是你心灵栖息的港湾。”陈越说。

早在27年前,他便取材白沙溪上的白龙桥,创作了《江南有座金华城》。“江南有座金华城,城边有座白龙桥。桥下外婆在讲着那故事,坐在桥上看到,星星掉进了那条小河……”词曲将小城金华镶嵌于“江南”这一恢弘的千年文化图景之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小桥流水,慈祥的外婆,江南有听不完的故事,回不去的美好童年。一首《江南有座金华城》,唱出了陈越的乡恋,更唱出了天南地北的人们的乡愁,成为“唱游中国”系列的开篇之作。

“白沙溪积小流而奔大海,它是一条平凡却从不平庸的河流。一直以来,我都相信,它终有一天会进入国际视野,傲立大河之林。”于是,陈越从不吝啬对白沙溪的吟咏,对婺城故土的歌唱。此后,陈越又为家乡创作了《亲爱的婺城,亲爱的你》、《水墨金华》等流行乐作品,《婺城崛起》、《图强路上,花满婺城》等现代诗作品。

去年12月8日,“白沙溪三十六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陈越又作为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的编剧,又一次深情回望哺育他长大的“母亲河”。全片共8集,以艺术的镜头展现了婺城母亲河两岸繁衍生息的农耕文化、治水文化、非遗文化,用人文的视角解读了绿水青山下的幸福密码。该系列片发布后,在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文化教育等领域引起较大反响,引发全民热议。

相较既往作品直抒胸臆式的告白,陈越此次创作的新歌《白沙溪》更像是一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告别。陈越这样写道:

“白沙溪

掉进你水里的星辰

天亮后

记得还回天上去

白沙溪

儿时怎么也抓不到的游鱼

长大后

它们全部游进了我梦里

白沙溪

我的歌声已经戛然而止

更多的歌声

将在我离去后响起

白沙溪

你泉涌般的恩情

我只能滴水相报

只是今后无论我在哪里

见到河流就会想起你。”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陈越首次以“金华戏”这一艺术形态书写白沙溪。“王侯将相兴衰史,才子佳人缠绵思。悲欢离合凡间事,尽从婺剧草台知。”自明代起,婺剧即作为金华地方戏,涉猎大量题材,形成原创剧本,容纳六种声腔,逐步发展成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并对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被称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师祖”。四百多年来,婺剧寓教于乐,濡染民风,教化百姓。早年,陈越随父亲游走白沙溪畔,小镇上、茶馆里那一幕幕精彩的婺剧恰是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艺术给养。那深沉的幕布后面,装着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装着气壮山河的英雄梦想,装着与子偕老的儿女情长。浮生一梦近中年,那个听着婺剧长大的孩子走进了折子戏,演绎着自己心中的白沙溪。

陈越说,他更希望,他之于白沙溪、之于故乡婺城的歌颂更像是抛砖引玉,能唤起更多婺乡人的浓浓乡情,为故乡发展助力;希望借“中国乡愁”这一亘古文化母题,唤起千千万万人的乡恋,千江有水千江月,千里江山家国情。


分享
浙ICP备05052141号-13 浙江之声频道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1
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